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作品

书影追形——如何写好读后感

作者:于晓斌发布时间:2023-12-27学校:山东省五莲县教育和体育局

书影追形

——如何写好读后感

 

有学者将新闻写作形象的比作是老鹰抓小鸡:老鹰在高空中飞翔,先是不停地转圈,寻觅目标,待瞅准目标后,猛地扑下来,不等小鸡反应过来,鹰就已经将小鸡抓走。老鹰抓小鸡关键就在于飞得高、扑得快、抓得准,这三点对于读后感写作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读后感写作的基本要义——要具慧眼识英雄的能力

一方面要像老鹰那样扑得快。灵感易碎品,总是时有时无,就像一条鱼一样,在水里,看得到,不一定能抓得住。就像挤牙膏一样,穷尽思绪,呕心沥血,也不一定会有好的想法出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看到过闪电,心中都有放出闪电的时刻,闪电来临时,一般人就放过去了,不会激动,但大师却能抓住闪电一闪而过的机会。”读书也是一样,也许你在读到某一个细节、某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者书中某个人物的事迹,让你在刹那间产生了“我要对上述情况写点什么”的冲动,这就是“灵感”。这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这瞬间的“冲动”或“灵感”,快速地把它写下来,哪怕记下当时的大体思路。“兵贵神速一定要记住,写读后感当成打仗一样,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另一方面就是要抓得准。老鹰是看准了小鸡才去抓的,写读后感同样如此《列子》中记载了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九方皋受伯乐推荐,为秦穆公选了一匹千里马,并汇报说是一匹黄毛母马。秦穆公派人一看,却是一匹黑毛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认为九方皋相马的本领太低。然而,“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马牵来的时候,果然是一匹天下突出的千里马)”。伯乐听了此事,慨叹道:“九方皋抓住了本质,忽略了粗浅的表象,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这则故事说明九方皋有超呼常人的相马之识i,不愧为相马的“大行家”,同时有反衬伯乐别具慧眼,他不但有相马之识,还有选人之识。

写读后感也是这样,就是要抓住书中你认为的“之最”,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不可面面俱到,不可泛泛而谈。

二、并非“多多益善”——读后感应重点写什么

有人说,我觉着这本书那里那里都好,这个情节写的细腻,那一段落写的生动,这个人物写的栩栩如生……总想一股脑的都把这本书的所有的好处、亮点、感人之处通通写出来,“多多益善”吗!

其实不然。写读后感,并不是所有的你认为好的“事项”的大量罗列,平铺直叙,一笔流水账。如果像流水账一样去写读后感,别人读了你写的这篇读后感,会觉得茫无头绪,抓不住重点。

如何去抓你认为的“感点”?最重要的,你首先要读懂读透这本书。因为“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走马观花地读,甚至连原作写了些什么都不了解,哪里来的“感”。读得肤浅,当然也就感的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有可能有所感,并“感”的深刻。在此基础上,梳理好“感点”,然后对这些“感点”进行反复的筛选、比较,找出你认为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更强、自己写起来又觉得比较“拿手”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对于“感点”的选择,茅盾先生有句话说的非常到位“选用的时候,可就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关”。

    三、“蛙叫”与“鸡鸣”——读后感贵乎精

怎样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呢?读后感的内容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存在的某种或某些丑恶现象或行为的抨击和讽刺。

一本书、一篇文、一部影视剧、一出戏剧,内容有繁有简,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读完后,或者看完后,肯定会有很多的感想和体会。但写读后感,不能面面俱到,把它们全部的写出来。一句话,就是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就行。因为读后感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整本书。

《墨子间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禽问曰:“多言与少言,何益?”墨子曰:“蛙与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这段的意思是,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苍蝇、青蛙,白天黑夜‘呱呱’,叫得口干舌疲,令人心烦,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万人响应。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由此可见,话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们写读后感也市如此,要把你读过的一本书介绍给别人,要想引导被人去读这本书,就必须写出要义,写的精炼、精辟。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句话虽然是对遣词造句来说的,也同样的适用于读后感的写作。

如果我们对一本书缺少探寻本质的研究精神,就容易制造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花架子”,“感”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读和思的结果,也是高度的概括、智慧的结晶,确保读后感的“含金量”。

四、“白雪纷纷何所以”——读后感切入的角度

“白雪纷纷和所以”由于作者的观察和体验的角度不同,由雪花所产生的联想就不同,所作出的比拟也就不同。

南北朝宋诗人谢灵运咏雪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把雪比作盐;晋代诗人谢道韫写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把雪比作柳絮;唐代诗人岑参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宋代词人李清照写道:“行人舞袖拂梨花”,加上行人的动作,更为形象;唐代的李白则从形体的打消方面考虑:“燕山雪花大如席”“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用席子、手掌比喻雪花之大;宋代诗人张元这样写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用“玉龙”形容飞雪,用“残鳞败甲”比喻乱舞的雪片,动态感极强……

古人写雪花的比拟之处,远远不知这几处,很有很多很多。同样写雪,为什么在古人的笔下比拟的事物不同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他们的细心的观察、生活的体验和巧妙的联想。

无论观察、体验或联想,这就牵扯到一个“角度”的问题。如何选择读后感的角度呢?

一方面,选择“感点”最深的角度。一篇读后感,千字文,篇幅有限,不能搞长篇大论,摆开架势写。选择的“感点”,论述无法集中,道理很难说透。因此,选准“最佳感点”是关键。也许有人会说,要保持高度,角度就小不了;一旦角度小了,高度就很难上去。其实未必,这就需要作者对原作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而你选择的“最佳感点”,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

另一方面,选择能联系实际的角度。读后感既要从原文出发,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文就事论事,而要联系自己、他人、社会的实际,有的放矢,展开联想,深入挖掘,写出“感受”的普遍意义来。因为读后感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所谓联系实际,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以此来作比较、对照。二是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中一些有代表意义并所供材料联系紧密的生动事例。通过丰富的联想,引用古今中外能证明论点的事例或富有哲理的理论论据,既可充实文章内容,也可深化中心论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从本质上讲,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就是作者以原作的主题为指导,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后,将获得的新的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

 

 

作者:于晓斌   山东省五莲县教体局(五莲县城文化路59号)

邮编:262300


友情链接

《创新作文》旧网站 龙源期刊网
首页 关于创新作文 《创新作文》电子刊 联系我们 订阅 投稿

地址:广西南宁市鲤湾路17号 (广西教育学院南校区) 邮编:530022 订刊热线:0771-5842385
编辑部电话:0771-5860985 传真:
电子邮箱:xdjygxecm@126.com 广告部:0771-5861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桂)字第010号

你关注的,这里都有

copyright© 2010 创新作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6007781-5

关闭
给小编发消息吧

想订刊,就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