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饭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青秀校区韦卓宏
“马到满楼咧,根根都是呗侬耶。呗侬弯尼嘛含呐,要吟三作楼咧……”每当这首悠扬的山歌响起,我便知道,“三月三”歌圩节又到了。在我们壮乡,有这样一句话:来到我们村,都是兄弟姐妹。今日大家来相会,定要敬上三杯酒——那是壮家人最质朴的热情。
一到“三月三”的歌圩节,家乡便成了歌的海洋:山歌声此起彼伏,抢花炮的呐喊声震天响,竹竿舞的节奏欢快跳跃,绣球划过天际,画出友谊的美丽弧线……但在这一片热闹欢腾中,最让我期待的,却是和外婆一起静静制作那一锅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紫、白,如彩虹落入凡间,承载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外婆常说,做这饭,靠的是几种神奇的植物:枫叶、红蓝草、密蒙花……从前人们要翻山越岭去采,如今集市已有现成的,方便多了。天刚蒙蒙亮,我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外婆往集市赶。节日的小县城早已热闹非凡,道路两旁摆满了各式摊点。一捆捆新鲜的草叶、一串串芬芳的花果,散发着山野特有的清香,仿佛把整个春天都搬到了这里。
制作五色糯米饭,与其说是一种传统手艺,不如说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外婆先将枫叶树枝切成小段,投入大锅,而我这个小“大力士”则负责加水,直至没过所有枝叶。灶火升起,水温渐热,待到烫手之时,便是浸泡糯米的最佳时机。乌黑的枫叶水慢慢渗透每一粒米,静待三四个小时,原本雪白的糯米便变得深沉如墨。红色来自苏木,黄色出自密蒙花,紫色则依赖红蓝草——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植物,熬出不一样的色彩。
我蹲在盆边,看那些糯米一点点吸饱汁水,逐渐变得饱满圆润,,忍不住惊叹::“哇,这颜色真漂亮啊!”
外婆笑着把染好色的糯米一层层铺进蒸锅,对我说:“等蒸好了,不仅好看,还香得很呢。今天你就负责烧火,这糯米饭蒸得好不好,可就看你啦!”
灶火噼啪,蒸汽氤氲。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五色糯米饭终于蒸好了。“开饭啰!”外婆一声呼唤,全家人立刻围拢过来。锅盖掀开的那一刻,清香四溢,热气腾腾中,一锅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的糯米饭呈现在眼前。弟弟早已按捺不住,抄起勺子挖了一大块塞进嘴里,边嚼边嚷:“太好吃了!”
“婆婆,糯米饭为什么要做成黑色的啊?”弟弟嘴里塞得鼓鼓的,还不忘问。“黑色呀,就像我们家门前肥沃的土地,能长出好粮食。”外婆笑眯眯地回答。
“那红的呢?”“红的是太阳!”我抢着说。
“对,是太阳,也是希望你们像太阳一样,成为一个发光发亮的人。”外婆摸着我的头,眼里满是慈爱。
“黄的呢?”“黄的是秋天的丰收!”我嚼着饭含糊不清地回应。
“不对不对,”弟弟捏着一团黄米饭搓成球,“黄的是我的网球!”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哈哈,你们说得都对。”爸爸端着满满一碗饭走过来,认真地说道,“在咱们壮家人看来,五色糯米饭是吉祥如意饭。黑色象征土地肥沃,黄色代表五谷丰登,红色寓意子孙昌盛,紫色表示富裕殷实,白色代表纯洁善良。这五种颜色啊,拼凑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想象。”
“爸爸,你怎么还不吃?”
“哈哈,拍张照,朋友圈先吃。”爸爸举起手机大笑。
咔嚓、咔嚓,他换着角度拍了好一阵,并配文:“远方的朋友,欢迎到壮乡来。家中只有粗茶淡饭,请你莫见怪。尝一尝壮家的糯米饭,友谊情长在;再喝一杯壮乡祝福酒,请你留下来。”
那锅五色糯米饭,被我们吃了个精光。留下的不只是满口余香,更有浓浓的亲情、文化的传承。如今,每逢“三月三”,我总会想起那个蒸汽朦胧的清晨,想起外婆慈祥的笑脸,想起那一锅五色糯米饭——那不只是食物,更是壮家人世世代代与自然共舞的诗篇。
创刊于1962年,品牌老刊,全国少儿优秀期刊,第六届广西优秀社会科学期刊。
copyright© 2010 创新作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6007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