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南京市中考作文满分佳作及评析
□江苏冯汝汉 薛宗林
【真题回放】
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写作点拨】
《也是一堂语文课》是一道倡导关注生活之念,树立“大语文学习”之意,激发热爱语文之情的好题,也是南京市继2005年以《从“头”说起》为题后的第七次全命题作文,体现了该市作文命题格局的稳定性。写好这道题,必须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抓住题眼,审题求准。《也是一堂语文课》明白晓畅,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历程,搜寻生活记忆,捕捉生活感悟,对考生来说,可谓人人不陌生,个个有话写。但如疏于对文题的理解,就有可能跑题。题目借助“也”、“语文课”这两个词作开放与限制的暗示。“语文课”限制考生不能写其它课,要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课”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课就是指学校每天安排的45分钟的课堂学习。这里所说的“语文课”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考生信笔写前者,一般就属于跑题作文。题目中的“也”正强调了这一点,表示这不是一堂普通语文课,其开放度大,人、事、物、景、理均可入文,一段经历、一组镜头、一本好书、一番思考等,只要具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价值,皆可入文。
其二,精心选材,立意求深。这道题能写的材料可随手拈来,但要使文章出彩,就必须拒绝平庸的材料,选择独特新颖的材料。可从正面选材立意:“也是一堂语文课”! 拒绝平庸,树立“大语文学习”的意识,感悟并体会多元化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热爱语文的情感。譬如师生同行万里路,走上街头找广告,踏遍石城思语言;师生同读万卷书,读孔孟老庄,与诸子百家一起争鸣;师生同建QQ班级语文群,聊的是语文,聊的是师生情等。也可从反面选材立意:“也是一堂语文课”?讥刺时弊,含而不露地批判“也是一堂语文课”的浮华作秀之风。譬如课堂上音乐悦耳动听,画面精彩纷呈,学生能歌善舞,然而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不见了;学生买教参,抄答案,密密麻麻,然而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不见了等。总之,创新,使语文鲜活在生活里;创新,使课堂融化在师生中。
其三,巧妙布局,形式求新。紧扣课堂形散而语文之神不能散,把写作重点放在“也”上,写清楚“也是一堂语文课”是怎样的语文课。从结构布局安排来看,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也是一堂语文课”给我的震撼,让我终生难忘,它激发我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我对语文课的认识;然后再写“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特点,并抓住有特色的地方进行精雕细刻。也可以采用并举分承的结构方式:先总说“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特点,然后分说其特点,最后总结,谈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多彩,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的感受。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可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把“也是一堂语文课”写得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有疏有密。从文体形式上来看,可根据个人情况,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且有把握写好的文体来写。如果你擅长叙事,那就可以娓娓地讲述“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经过;如果你擅长散文,那就用优美的文笔畅谈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语文的体会;如果你擅长议论,那就可以讥刺时弊,反思“也是一堂语文课”的索然寡味,重塑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如果你想像力丰富,那就大胆勾画出你理想中“也是一堂语文课”的框架;如果你写作功底较扎实,也可以用分镜头式、列小标题、添加题记、日记体或书信体等来构思此文。
【佳作展评】
※ 佳作一
也是一堂语文课
□南京一考生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速度很快,大有一目十行的感觉。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时,我的“功力”日益加深。一部大块头的书,两三天就“解决”了。可是爸爸、妈妈却说我看书不认真。不过,他们并不能说服我,原因很简单,我还没有这方面的“小辫子”被他们抓住。
我依旧用这种方式看书,直到那件事发生……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旧书摊,我急忙走过去,翻了一本《古代诗词选集》就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心血来潮,想找一首诗回去考考爸爸,给爸爸上一堂语文课。于是拿出笔,把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抄在手上。
跑到家中。太好了,爸爸正在看报。我走上前,模仿语文老师的语气说:“老爸,我考你一首词,怎么样?”爸爸微笑着点了点头。
“人有悲欢离合。”我摇头晃脑地读着,“下一句是什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爸爸不慌不忙地回答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我心里暗暗称赞,“最后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轼。”爸爸响亮地回答。
“哈哈,你错了。作者不是苏轼,而是苏东坡,怎么样?”我得意洋洋地说。
“哈哈!”爸爸也笑了起来,“儿子,你可真逗,苏东坡不就是苏轼吗?”
怎么可能,我这个小老师不会错。但看爸爸那认真劲儿,又不像是在骗人,为了“安全”起见,我转身跑出家门,向旧书摊奔去。爸爸似乎看懂了什么,没有追上来问我原因。
到了旧书摊,还好,那本书没被卖掉。我找到那首词,原来,下面还有个作者简介:“苏东坡,原名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
我完全信服了,而且深深感到:这确实也是一堂语文课,不过爸爸成了老师,他让我改掉了阅读课外经典不细心的毛病。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构思十分精巧,作者从旧书摊上的《古代诗词选集》写起,先写“我”给爸爸上了一堂语文课,详写了父子俩关于苏东坡其人其名争论的镜头,而后略写了“我完全信服”,点明“这确实也是一堂语文课,不过爸爸成了老师”,从而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阅读课外经典切忌粗心。这样写有详有略,有张有弛,很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眸。全文尽去雕饰,语言朴实,给人以淳朴自然的感觉。
※ 佳作二
也是一堂语文课
□南京一考生
前不久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搞了一次“走上街头找语文”的社会调查。利用星期日对南京市的六条街道的沿街门面招牌、路牌用字情况进行了仔细调查,结果发现,我市的街头用字不规范情况还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
街头用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繁体字招牌明显增多。不少字早已废除,有的字一般的词典上根本没有收录。这类字大多出现在专卖店的招牌上,共有24家,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二是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与汉字使用上问题很多。有的招牌没有一个汉字,且字母书写潦草,不知所云;有的字母与汉字不一致;有的所取的洋名不知何意。这一类共有17家。三是错别字不少。有一家单位的通告把“根据上级部署”,写成了“布署”;有的餐饮店把“炒肉丝”写成了“抄肉丝”。四是不规则的简化字,在字数较多的小招牌上多见。有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交错使用,人看了很别扭。
街头用字规范与否不仅影响其的商业价值,更主要是在社会价值上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试想一个连母语都写不好、写错的招牌,让人自然想起店主素质与城市的管理水平也应该是不会高到哪儿去的,这势必影响城市的形象。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提高对街头用字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好广大经营者正确使用汉字、写好汉字,让他们懂得规范用字的重要意义。
二是工商部门在颁发营业执照时,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仅要审核标牌的内容,而且要审查书写形式,从源头上制止街头的不规范用字。
三是有关部门要严格检查街头用字规范化情况。按照国家工商局发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的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定期清查街头不规范用字。
四是加大对不规范用字的清查处罚力度。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是经营者故意追求时髦或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的,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不能放任,要坚决查处。
五是发动社会力量监督街头汉字使用情况,达到教育与监督双重效果,使不规范用字无处可逃。
调查街头用字,这也是一堂语文课。它让我们懂得:街头用字,关乎素质,关乎形象,切莫等闲视之。规范街头用字,人人有责,个人有份。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独辟蹊径,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写,新颖别致。考生严格按照调查报告的写作顺序行文,因而全文逻辑思路清晰。文章先列举街头不规范用字,并把它分为四个方面,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指出街头用字的重要性,接着针对性地提出对策,这些建议不仅全面,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结尾写“调查街头用字,这也是一堂语文课”,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引出作者的呼吁:“规范街头用字,人人有责,个人有份”。全文材料丰富,语言简洁,有很强的说服力。
※ 佳作※ 佳作三
也是一堂语文课
□南京一考生
生活也是一堂语文课,时时可以学语文、用语文。朋友,你若不信,那就请看下面几个镜头:
镜头一:某蚊香的广告。先是一家子从夫妻二人开始,苦受蚊子侵扰,翻来覆去睡不着。再来个特写镜头:一只蚊子落在孩子额上凶狠地“锥”一下,孩子大哭。于是,一家人慌忙起来。妻子突然想起来,命令丈夫说:“还不去买××蚊香。”蚊烟悠悠升起,蚊子飘落下来,一切又恢复安静。(打字幕)“用××蚊香,打造‘默默无蚊’的世界。”
镜头二:这是一位老爷爷的八十大寿,宾客盈门,有的还是从千里之外特地赶回来的。席间,来宾们推杯换盏,一片喜气。来宾要老人儿子强饮。这时,只见大屏幕正在播放某治疗痔疮的药品广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通常痔在必得,××药治疗各种痔疮,志在必得。老人孙子借此鼓励爸爸说:“老爸,莫怕,志在必得,喝多没关系。”于是,热闹的气氛一下子降了50度。
……
对于上述荧屏中的广告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其实,只要我们留心注意,诸如此类“默默无闻”、“痔在必得”的荧屏错别字还是比较多的。我不完全地总结一下,主要有三种:一是广告发布者有意错用成语、俗语,什么“机(鸡)不可失”、“刻(咳)不容缓”、“吃一堑(只),长一智”等。目的是利用人们对成语的熟悉,搭“车”过“桥”,让人们很容易记住该广告。二是荧屏口语或有意、或无意读错音,此错以港台片居多。目的是想达到搞笑的效果。三是打字幕出现的错别字。如有一家地方电视台把“部署”打成“布署”,等等。
平心而论,这些广告不少创意还是很好的。但是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镜头二中吃饭时间播放让人倒胃口的广告,让人生气,而且镜头一、二中篡改成语的做法,也应该批评。因为此类错别字的使用,会带来三方面后果:一是使人们混淆汉字形与音的对与错,往往把错别字当作正确的字,产生语言运用的混乱。这一点尤其对青少年危害极大。我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以前我对“刻不容缓”这一成语还能正确写出来,可一看电视,马上就将“刻”写成“咳”或“克”了。二是对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上课时,老师说,成语属于固定词组,不能随意改动。可是现在,电视上那么多……究竟谁对?三是危害严重。广告就是让产品为观众所熟悉,加上错别字的包装,特别是当今社会,荧屏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荧屏错别字对人们影响很大。有些错别字我们还有意使用,非要读错音,故意造成搞笑的效果。长此以住,也就对错不分,或是以错为对了。
我常想,如果任由荧屏错别字泛滥,那么,不用多久,汉语将音非音、字非字了,语言运用只能用一个“乱”字概括了。看来,身边的错别字后患大焉,这就是我从生活这一堂语文课上悟出的道理。
●点评:这篇文章的亮点主要有:一是巧选角度,从小处着笔,着重谈从生活“也是一堂语文课”上悟出的道理:“身边的错别字后患大焉”。二是逻辑思路清晰,构思独具匠心。本文先列举了身边的两个鲜活的例子,即指出荧屏错别字现象;再归纳分类,说明作者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荧屏错别字带来的严重后果;篇末呼吁、点题。全文分析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说服力强。全文没有进行现象的罗列,而是运用“镜头”记录这种叙事方式举例,既能引起读者共鸣,又能增强说服力,可谓一石三鸟。三是在语言上有张有弛。全文以说理为主,句式严谨,但生动的句子也不少,如镜头一、二中的情景描写以及一些动词的运用,如“凶狠地‘锥’一下”“一下子降了50度”等。对于老师与荧屏,作者问道:“究竟谁对?”问出了困惑。篇末半文言半白话,如“音非音、字非字”“后患大焉”,读来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