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乐课堂 >  小学版

快乐课堂

走近地域文化 展示非凡魅力

来源:创新作文发布时间:2012-01-06浏览数:901

走近地域文化   展示非凡魅力

——中考“地域文化”类作文试题提升指导

山东省莱西市孙受中学  吴培光  邮编:266605

所谓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名胜、环境、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近几年,中考语文命题中的地域文化性倾向愈来愈强。2011年中考“地域文化”类主题作文试题命题也不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起着丰富考生的文化知识、增强考生的文化素养的作用,又起着培养考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家乡的热情的作用。所以,考生所在地(故乡)的地域文化逐渐为中考命题者青睐,把它纳入中考范畴。

由此观之,2012年中考作文将继续关注地域文化。我们考生要重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这将由考生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来决定,一般来说,不会超出以下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民间传说、古迹名胜、名人佳话、历史大事、时代热点、家乡发展等等。

热题回放

    家乡的名片(2011年湖北恩施作文题之一)、在那个节日里(2011年广西北海作文题之一)、风筝(2011年山东德州作文题之一),等等。

写作点拨

写此类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积累相关信息。

写好此类作文,就要走进生活,强化“语文意识”,分类积累地域文化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关注当下的文化热点,丰富信息。文化是一种民族心理,也是一种心态。随着我们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坚守和革新。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之下,一些新鲜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2012年的中考作文有可能针对这些热点文化现象命题,这类考题要求考生写出文化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表达自我个性和独到的认识。(2)收集与家乡有关的民间文化素材,如家乡的风土人情、传说典故、传统节日、文化名人等。(3)留意本地的风景名胜、古迹建筑等,试着表达自己对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4)餐饮文化,如家乡的小吃等也应是收集之列。积累是运用的前提,经常运用才能使积累得到升华。大家只有带着一双“语文眼睛”走进多彩生活,那种对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与日俱增,当真正面对中考中的地域文化类作文试题时,才会从容而灵活地运用与表达。

二、展示丰富知识。

如节日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博大而深邃。里面埋藏着许多既耳熟目详又非常陌生的知识。写作时如果能适当介绍一些节日常识,有助于叙述,也能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若写“端午节”,就可以在介绍端午别称的时候,既解词:“端”的意思和“初”相同,“五”字与“午”相通;又介绍了地支知识: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这样不仅交代清楚,说明准确,而且给读者以知识的渗透,使文章传达出一种文化气息。

三、描绘动人场景。

我们身边的节日就有许多仪式和程序,如果写作时能着意进行一点场景的描绘,不仅能使读者如临其境,而且还会散发出一种文化之韵。请看满分佳作《家乡的火把节》中的片段:那公园里、草地上,甚至于大街小巷,所有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围绕着一堆堆火,蹦蹦跳跳,挥洒汗水,欢乐无限。登高远眺,整个世界开放着无数朵灿烂的火花,花儿急速地摇动,在夜的画布上描绘出一个个红红的圆,仿佛一张张笑脸,更是一个个圆满的句号。

四、嵌入民俗底蕴。

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炼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气息。如满分佳作《兰州的韵味》中写道:提起兰州,人们首先会赞美兰州的牛肉拉面。清代诗人张澍就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牛肉面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凡是来兰的朋友,都要尝一尝这独具特色的牛肉面。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是牛肉面的五大特色,也是衡量牛肉面质量的标准。别看就那么一团面,在拉面师傅的手中,一眨眼功夫就可以拉出大宽、宽、韭叶、二柱子、二细、细、毛细、一窝丝等十余种不同形状的面条。兰州人吃牛肉面多半不太讲究斯文,就地一蹲,唏溜溜,一碗面即刻下肚。这也显示出北方人的特点──不拘小节,豪迈洒脱。

兰州的牛肉拉面是兰州特有的民俗文化。这里通过介绍兰州牛肉拉面的五大特色、拉面形状、吃面人性格等几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推崇和赞美之情。

五、表达独特感受。

写作时要通过议论抒情,来抒发出自己对地域文化的独特感受,给读者以情感的激荡、哲理的启迪,使文化气息更加纯正、愈发厚重。如满分佳作《家乡的春节》中的片段:春节,像弥久不衰的浓浓亲情,像抚慰心扉的融融暖阳,更像柔和醇芳的美酒、陈酿。春节是欢乐、和睦的氛围,如同冬天的麻辣火锅,既麻又辣又烫,品尝过后,口留余香。充满温馨的情感抒发,使年味浓浓郁郁,回味悠长。

六、精心打磨语言。

写此类作文还要富有文采,做到以理趣取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为此,同学们不妨借用名家经典段落,活化其语言,仿拟之中出新意,达到生动说理的目的。大家也可借助于夸张、拟人、排比等多种辞格,以此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可用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表达,使文章的语言灵动多姿起来,使得文章活力无限,美不胜收。也可增添点流行元素,会让人眼睛一亮,读之鲜味无穷。也可在语言上创新,张扬自我独特的个性,给人鲜味。总之,我们只有精心打磨语言,才能生动展现文化无穷的魅力!

拓展演练

1、中国古代诗人曾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无比亲和的感情。人类在崇尚自然、走向山林湖海,在悠悠山水之中,得到赏心悦目、适性快意的美感享受,在这种美的享乐中,可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使人去追求人性的永恒。让我们走进山水,去顿悟山水美景的真谛,让心灵荡起最美的涟漪吧。

请以“山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抒发你对山和水的感情,也可以单独写山或者单独写水。

(构思导写)

写作时首先抓住所要写的山或水的特点。我们常说“千山万水”,可见山水之多,那么我们写作时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色,即此处独有的东西,这样才会印象深刻、鲜明。要抓住特点还需要你调动所有器官去感受它。其次,要突出重点。山之大水之广,不可能一一写入作文中,我们在选取材料时一定要突出重点,有代表性的景物详写,不可面面俱到,样样都写。还要写出美的情趣。反对不带感情色彩地去平铺直叙或说明,那样会少色调而无情趣。这里面我们也要体会山水之美的寓意,挖掘山水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并与之联系起来加以发挥。最后,也要注意一下写山水的顺序,它多是按时间先后或路径、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定的。

2小时侯,同学们都盼望着过节,总希望爸爸妈妈给自己买好吃的东西、买漂亮的衣服。而现在长大了,对于“过节”有了自己不同的理解。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民族特色的节日,还是所谓的“洋节日”,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悟。

请以“节日”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构思导写)

“节日”这个话题,对同学们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如过年吃团圆饭贴春联,清明节祭祖拜山,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放灯,等等。它给我们的记忆是那么的亲切与温馨,也许其中还有不快和尴尬,甚至曾引起过你的思考。大家可写记叙文,叙写过节时那说不完的高兴事或一言难尽的伤心事,以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可编述童话寓言故事,把自己对节日的看法和理解寄托在身边的小动物身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可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古今中外的节日进行分类,写成说明文,给人以知的同时,表达这样的主题: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还可写成议论文,谈论怎样正确对待“中国节日”和“洋节日”。 

佳作展示

我看节日

山东省莱西市孙受中学初三(3)班  黄小北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那里有着优美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乡里族人的情绪,默默地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刻,秋风就在思乡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地吟唱;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可是,而今猛然回首,却不见了它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或许是浓香的巧克力堆积如山,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充满了中国人的心房,还是摇晃的烛光洞察了中国人的心事?那些洋节迅速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世界。而那些土节呢,正默默地退向幕后。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有视觉冲击力的开放的西方文化,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活跃了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我们更应珍惜、继承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就是盲目媚外;如果我们崇,则是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在洋节土节之间,我们应该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绝不全盘西化,更不墨守成规,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

(点评)

文章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看法和感受。者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提出要兼容并收,完善民族节日,让民族文化走向美好明天的设想。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观点,对于构建民族节日的未来是有借鉴意义的。另外,作者注重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使文章耐人寻味。

 

家乡的小河

山东莱西市孙受中学初三(4)班   董文

我爱家乡的小河……

家乡的小河,虽不像诗人、画家描绘得那么诱人,但我却爱家乡的小河,就像爱家乡的人那样热烈。家乡的小河,虽没有漓江那么秀,也没有西湖那么美,但她有自己独特的丰姿,独特的韵味。

小河静静地流淌……

秋晨,雄鸡蹄晓,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沿着蜿蜒的小道来到小石桥边。清悠悠的河水从桥下流过,披着薄薄的轻雾流向远方,消失在晨雾之中……

小河是一条天然界线。右侧是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晨雾中,远处朦胧可见几处白墙红瓦的农舍,盘旋上升着的缕缕炊烟……左侧是一片浓郁欲滴的玉米地。地中伸出一条小径,一直伸向河边的青石板,青石板上一位农家姑娘在浣洗衣衫。

小河,田庄的涟漪。

黄昏,我来到小河边,坐在柳阴下的长石条凳上,细细地察看小河的水色波光。河水真清,清得像天真的少女纯净的眼波,流水碧沉沉的,像是一叠厚厚的玻璃,连河底的游鱼和碎石也历历可数。

看着这样清粼粼的河水,一天的疲劳早被洗刷殆尽,世上的一切烦恼都会被荡涤干净,心灵上的一丝尘埃都会被冲掉。我真想融进这玻璃般的水里,成为空明澄清中的一滴。

汩汩地唱着歌的河水。

河水日夜流淌。它温情脉脉,像文静的妙龄少女伸出的玉臂;它又像执著的小伙百折不回地寻觅、寻觅……

朋友,只要你身临其境,你一定会浮想联翩,百感交集。要是你置身在那河边,聆听它的汩汩絮语时,你会感到那样的惬意,脑里浮起的遐想,就像脱了缰绳的奔马,驰骋不息。

圆顶帐篷似的蓝天静静地躺在河底,仿佛蓝天与碧水融合在一起。河边丛丛野花和一簇簇细柳都在对着天然的长镜梳妆,连一叶一瓣都映得清晰分明。碧波动荡,树影、花影也随之摇摆起来,仿佛大自然在举行盛大的舞会,一起弯腰,互相追逐,紧紧相抱……

小河啊!我爱你这朴实无华的美!

无论何时,何地,我总觉得:我的心里荡漾着一个蓝色的河,血管里流着一脉清得难以形容的水……

(点评)

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景状物,抓住景物特征,突出小河的迷人的纯净之美。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以咏叹的形式表现了小溪这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对“我”熏陶的深远,更加反照出小河独特的纯净之美。本文语言隽秀,形象生动,善用比喻,联想丰富。

 

友情链接

《创新作文》旧网站 龙源期刊网
首页 关于创新作文 《创新作文》电子刊 联系我们 订阅 投稿

地址:广西南宁市鲤湾路17号 (广西教育学院南校区) 邮编:530022 订刊热线:0771-5842385
编辑部电话:0771-5860985 传真:
电子邮箱:xdjygxecm@126.com 广告部:0771-5861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桂)字第010号

你关注的,这里都有

copyright© 2010 创新作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6007781-5

关闭
给小编发消息吧

想订刊,就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