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原资妙选材
——和学生谈作文如何选材
安徽 张海法牛敬芝
【技法前言】
作文内容是靠材料来表现的,材料选择的如何直接决定着作文质量的高底。选材是为了避免把所有的材料都塞进文章里。为了把文章写得扎实、精炼,必须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进行选择。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主题的表达。袁枚说得好:“着意原资妙选材”(《随园诗话》)。选材“妙”,文章的“意”才会表达得好。
储材和选材的要求是不同的。储材时要“博采”,多多益善,讲究数量,突出一个“多”字;选材时则要“约取”,以少胜多,讲究质量,突出一个“严”字。茅盾对此曾作过精采的论述: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死心,不管采什么东西,只要是可以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选用的时候,可就要象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有意为之》)
总之,写作时,要对材料一一“筛选”,使写进文章里的材料非常精当,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
【存在问题】
我平常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学生在选材用材方面,常见的失误之处有以下几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是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的想象必须合乎情理。二是材料贫乏,内容空洞。有些同学,写人时就只是罗列评语式的人物特点;叙事时只说故事提要,概述过程;议论时只会将相同的意思翻来覆去地说。这样的文章,缺少细节,缺少深度。三是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所以,让人觉得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四是游离中心,偏离主旨。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你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正确的;如果你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旨。五是格调低下,稚拙可笑。以“尝试”为题,有人写尝试偷东西,尝试考试舞弊,尝试打架,尝试初恋……格调庸俗低下。还有些同学老是爱写捡到钱包这类幼稚可笑的事情,仿佛到处都有钱包可捡一样。爱用“太阳公公”、“月亮姑娘”、“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之类的称呼,完全就像小学生的作文。六是原样照搬,不加裁剪。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部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爱图俭省,不动脑筋,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技法指要】
既然选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作文中应如何来选材呢?
一.要选真实可靠之材
写作中使用的材料,是表达思想、论证事理的依据,一定要真实可靠,即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能够反映事情的本质和主流。
材料真实可靠,文章才能恰当地反映事物,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生活。虚伪的材料,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使个别细节上有差错,也会损害文章的说服力。所以选材时要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违背事实。要认真辨别材料的真伪及可靠程度。如果使用第二手材料,一定要与原始材料认真校对。
材料的真实,不仅是事实的真实,而且还要是本质的真实。有的事实在生活中是确实有的,但它是偶然的、个别的表象,不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对这样的事实要作具体分析,注意它所说明问题的范围。如果轻意地把它作为材料写进文章。以此来证时某种观点正确,那就要犯以偏概全的毛病,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因此,我们选材时,要注意区分事物的偶然和必然、个别和一般、现象和本质、支柱和主流,从事物的总体及其联系上挖掘事物本质的真实性,不要被局部的暂时的现象蒙蔽。列宁说得好:“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统计学和社会学》)
但我们也应注意,不同的文体,在真实性的要求和表现上是有所区别的。在一般文章中,所选材料应该是真人真事,实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能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在文艺作品中,则可以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典型化的方式,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虚构和再创造,以达到“艺术的事实”,这种“真实”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的。
二.选材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选材的主要依据是主题。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材料是用来表现主题的,选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因此,选材必须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主次。主题需要的就选取;不需要的就舍弃。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能够最有力地表现主题的,就是重要的材料,一定要选,而且在文章中要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详写;对主题有一定表现力的,就是次的材料,要少选或者不选,选用后在文章中只能居于次要地位,要略写;根本不能表现主题的甚至不利于主题的,就是废料,要舍弃。如果不围绕主题选材,势必造成文章臃肿宠杂,“鸡肉鸡毛一锅炒”,就会破坏主题的集中鲜明,影响文章的质量。
例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使用了这样一些材料:先引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然后举了三个具体事例:南宋著名将领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拒绝投降;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革命民主主义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不畏强暴。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些材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主题)是:“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通过这些材料,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深刻地论述了中国人的骨气。选材紧紧围绕中心,十分恰当。
选材时,不能孤立地考虑材料本身如何,必须把材料与主题联系起来看。材料的价值取决于能否表现主题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古人选择材料有“蓄意”说,所谓“蓄意”,就是要求材料有支持主题的成分。有时材料虽然很生动,但如果不“蓄意”,与表现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就应该坚决舍弃,毫不可惜。苏联作家富曼诺夫曾经说过:“我在读许许多多关于夏伯阳的材料。真可以说材料如山。我在和材料进行斗争,在选择:用什么,不用什么。”在“如山”的材料中,必须淘汰大部分,只能保留小部分,这确实要进行一番“斗争”,有时还会感到“痛苦”,因为在材料的取舍过程中,会出现“割爱”的情况。初学写作者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喜欢罗列材料,贪多求全,对一些自己的辛苦收集来的,而又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材料不忍“割爱”。但是要写好文章,就必须对多余的材料“大刀阔斧”地砍削。有失才有得,舍弃了无用的材料。文章的内容才会精粹。
三.要选择典型材料。
典型的材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充分说明问题的材料。它具有普遍意义,能深刻地、有力地提示事物的真相、特征,能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古人说“事多而寡用之,意多而约用之。”(东方树《昭味詹言》)“寡用”、“约用”,就是精于用材。典型的材料,能使文章言简意赅,并且富于说服力。夏衍写《包身工》,通过三个月的调杳和观察,收集了大量材料,但在文章中除了描述包身工们集体的活动外,只写了三个具体人物:“芦柴棒”、“小福子”和一个“什么名字记不起了”的女孩。“芦柴棒”常年劳累,不得温饱,生病时遭受到非人的折磨,放工时受到老板“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的斥责。小福子劳动时受到东洋婆和拿摩温的欧打,还被罚向着墙壁立着,头上顶着皮带盘心子。那个记不起什么名字的女孩,只因为写了一封家信给父母,就被老板打得鲜血淋漓,“打够了以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通过这三个人的遭遇,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反映了包身工们受摧残的悲惨命运,集中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奴才们迫害工人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个别的事实表现出来的,能够反映某一事物本质的事实是很多的,但各个事实反映事物本质的程度却有差别,这种差别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来。因此要做到选材典型,必须对材料认真地仔细地加以比较、鉴别,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从能说明同样问题的众多材料中,发现“强中的强者”挑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事实证明:“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魏巍《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四.要选用新颖、富有魅力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首先是指最新的信息,其次是指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性,但是别人没有或很少使用的材料。“文章最忌百家衣”,新颖的材料,便于生发新意,能引人入胜。材料陈旧,尽是“炒冷饭”、“老一套”,文章就没有生气,就不能吸引人、打动人。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前进。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也必须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鲜材料,用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俗、新经验、新成就,来反映新面貌,讲出新道理。这样文章才能反映时代精神,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
材料要新颖,并不是说老材料就不能用。有时也可以用老材料,但要要用得巧妙,使它产生新意。如有篇《应该比郓哥更勇敢》的文章,用了《水浒》中“郓哥不忿闹茶肆”的材料。作者把郓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畏强暴、助武大郎一臂之力的高尚行为,同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流氓、罪犯作案时的懦弱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阐明“我们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时,应该比郓哥更勇敢一些”的观点。这篇文章将老材料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立意别致新颖,使读者感到新鲜。
但是,如果材料过于陈旧,即使“改变角度”,也很难写出新意。那种“只求观点新,不怕材料旧”的说法,是片面的。一篇好文章,应该要求观点新、材料新。全“新”的文章是上乘之作。有些人写文章图省事,老是用现成的例子,重复别人使用过不知多少遍的材料,老生常谈,索然无味,这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