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作文创新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庄浪县南湖中学 郜富勤
作文是一种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座右铭。
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适时对范文进行“仿写”的写作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好方法。
学习了初一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我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发挥想象创作一则寓言,有如下的精彩寓言:
文具盒里的故事
七(1) 陈志广
格尺、铅笔、小刀、钢笔生活在同一个文具盒里,因为主人家太穷了,所以文具盒也很小,只有一支钢笔的宽度。这样,格尺、铅笔经常把小刀、钢笔压在下面,为此他们争吵不停,铅笔说:“哎,格尺,你这个破玩意,挤着我了,没长眼睛?”小刀又说:“铅笔,你这个小八棍,天天压在我身上,让我喘不过气了!”钢笔又说:“你们都压在我的身上,现在也该换换了吧?”于是他们竟动手打了起来。文具盒说:“别打了,把心放宽,也就不挤了。”他们想了想,是啊,于是,铅笔惭愧地说:“对不起,都是我的不对。”他们和好了。
真的,把心放宽,也就不挤了。
学生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后,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做人,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并且仿照文章有这样一则创新日记:
日记一则
七(2) 张颖
2011年9月10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练习400米蛙跳。天哪!400米?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同学们都不情愿地蹲下来。望着那遥远的400米,我也不情愿地蹲下来开始跳。当我跳到十多米左右就有点承受不住了,可是看看同学们都在跳,我也强忍着又跳了十多米,这回真的不行了,腿都酸了。同学们也有的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走了几十米。起初,我也想跟他们一起蒙混过关,可转念一想,这样在骗老师,也是在骗自己。这时,我回想起前几天学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那篇课文,我要以莫顿·亨特为榜样,跳一步,再跳一步。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跳着,跳了许久,回头才发现自己所跳的路程是多么的漫长,我竟然跳完了全程400米!同学们都累得快不行了,呲牙咧嘴的,就像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我也不例外,但我心里却有着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其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去解决,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学习了短文《蝉》、《贝壳》、《行道树》、《第一次真好》等文章后,学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又有这样一则日记:
日记一则
七(2)班 张帅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中午放学回家后,看见奶奶在厨房做饭,我就到外面帮爷爷摆玉米,我很认真地摆,摆得很齐,爷爷说:“拾掇拾掇就行了。”爷爷没有认真摆,我说:“爷爷,你不好好摆,一会儿倒了怎么办?”爷爷不说话了,也认真地摆了起来,可刚摆了一半,上面的玉米全掉了下来,都给压倒了。我说:“爷爷你看吧,刚才没打好基础,这回倒了吧!”
摆完玉米,我回到屋里,看见奶奶正在炒菜,奶奶炒的是芹菜,弄得可干净了,往锅里一看,嫩绿嫩绿的。我说:“奶奶,你炒的菜真香!”“是吗?”奶奶听到我的夸奖很高兴。我看奶奶炒菜之前的基础打得很好,一定能炒出好菜来,可是我这一夸,奶奶一高兴把盐放多了,弄得没人吃了。
吃饭的时候,我把这两件事对爷爷奶奶讲了一遍,又对他们说:“你们今天中午所做的事正好应了老师的一句话‘基础打不好,别想凯旋归。基础似钢强,一骄浪费掉。’”奶奶听完对我说:“小磊真棒,记住,老师说过的话不能忘。”我说:“没想到,中午这么短的时间还能体验到没有书本的学习。”
课文是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摸索、领悟,在模仿中成熟创新。仿写让学生经历了由“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精心设计,长期练笔,日久天长,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了。